
二战末期证券配资的条件,苏联红军发动柏林战役,纳粹德国的败局已经注定。希特勒选择自杀之前,指定了时任海军总司令、海军元帅邓尼茨作为继任元首,而不是戈林、希姆莱或其他更有权力的人。那么,为什么希特勒会选择邓尼茨呢?
原因其实很简单,因为在那时,希特勒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。可以说,邓尼茨是唯一一个符合条件的人,甚至邓尼茨差点没能收到这份接班的通知。
当人们谈起希特勒的接班人时,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戈林。戈林在纳粹德国历史上被描绘为最黑暗的一个人物,这和他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。戈林是德国空军的空战英雄,是“红男爵”之后的传奇人物,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声名显赫,几乎家喻户晓。他是那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。在希特勒成为纳粹党党魁之后,戈林一直是希特勒的重要助手,他在扩展纳粹党的影响力上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展开剩余73%希特勒虽然有自己的纳粹理论,但他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陆军下士,而戈林的名气却帮助了他赢得了大量的支持。戈林的明星光环吸引了不少人,尤其是在纳粹党早期的啤酒馆政变中,戈林勇敢地参与其中,甚至被枪击,最终成为了德国民众关注的焦点,这使得希特勒在法庭上的辩论赢得了大量支持,成功打下了纳粹党发展的基础。
希特勒是通过理想主义获得德国人民支持的,他身边也聚集了不少理想主义者,比如赫斯。赫斯曾主动陪同希特勒一起入狱,两人在监狱里一起完善纳粹理论。另一个就是戈林,他毫无保留地贡献出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因此,最初,希特勒觉得这两个人才有资格成为他的继承者。
然而,不幸的是,理想主义者常常容易迷失自我。当希特勒开始真正参与政治时,他的理想主义迅速转变为更为务实的做法。特别是在“长刀之夜”清洗了冲锋队,和军官团达成妥协之后,希特勒不得不变得更加实际。然而,赫斯和戈林却深陷于理想主义的泥潭中。
赫斯的行为极其离奇,他竟然独自驾机飞往英国,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意图。虽然赫斯是副元首,但他显然没有征得任何人的同意,就这样投身虎口。按理说,这样的举动与叛逃无异,然而希特勒和德国政府并没有对赫斯的行为作出任何公开反应。可以推测,赫斯的行动是在得到德国高层的默许下进行的。赫斯的目的可能是希望说服英国与纳粹德国达成和平协议,建立由他和希特勒主导的新秩序。尽管他最终被囚禁多年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,直到第三帝国覆灭后才结束生命。无论如何,英国和德国对赫斯的行为都未作公开解释,暗示希特勒并不认为赫斯是叛逃者。
戈林则走上了另一条路。他成为了德国的帝国元帅,主管德国空军。戈林是空战英雄,但他也喜欢享受奢华生活,沉迷于美酒、美食,并且因啤酒馆政变受伤后长期依赖吗啡来缓解疼痛。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判断能力。虽然他在空战战术上表现得非常出色,但在德国空军的战略建设上却犯了严重的错误。他过于沉迷于浪漫主义,导致德国空军未能发展出强大的战略轰炸机。
例如,在敦刻尔克战役中,德国空军未能有效打击英法联军,造成了惨重的失败。尽管空军战术上有所亮点,但戈林的浪漫情怀影响了德国空军的战略发展。他坚持选择更多的小型飞机,而不是研发重型轰炸机。在英伦空战中,德国空军未能注意到雷达的战略作用,也没有明确的攻击目标,导致了大量的无谓牺牲,战果惨淡。后来回顾历史,若德国空军能集中力量攻击英国的雷达站和飞机工厂,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战果。
随着战争的推进,希特勒对戈林的空中力量开始失去信心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,希特勒再次依赖戈林的空军,结果导致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失败。戈林最终被希特勒抛弃,不再参与后来的军事会议。
1945年,随着德国即将灭亡,戈林愚蠢地向希特勒发出了接管权力的电报,试图接管元首的位置。这封电报令希特勒勃然大怒,但戈林的行为其实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。他依然敬畏希特勒,想要替希特勒做点什么,但此时的德国已经没有救了,成为元首已没有实际意义,只是为了替希特勒背锅。
在这时,希特勒认为,德国需要由军人来挽救局势,但他对贵族军官团已经彻底失望,空军也因戈林的问题不再信任,那么唯一能依靠的人便是海军总司令邓尼茨。邓尼茨不仅资历深厚、忠诚可靠,而且从不争权夺利,是一位干净的人,因而成为希特勒的继承人。
邓尼茨在短短几天的元首任期内,没有辜负希特勒的期望证券配资的条件,在战后也表现得非常坚强,即使最终被审判,他仍然表现出了硬气的一面。
发布于:天津市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