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阵风入列证券配资的条件,印度海军添新翼
近年来,印度海军在装备更新上动作频频,尤其是2025年4月28日,他们签订了一笔高达75亿美元的大单,从法国达索公司购买了26架阵风-M舰载战斗机。这批飞机包括22架单座战斗机和4架双座教练机,专门为印度的两艘航母——维克兰特号和维克拉马迪蒂亚号量身定制。
维克兰特号是印度自己建造的航母,已经在2022年下水并投入使用,满载排水量达到4万吨,使用的是滑跃起飞系统;而维克拉马迪蒂亚号则是从俄罗斯购买并改装的,排水量接近7万吨,同样采用滑跃起飞系统。目前,这两艘航母上的米格-29K战机已经服役近20年,然而由于发动机老化、故障频发,维修成本也高得让人头疼,印度海军早已计划更换新型战机。当阵风-M舰载机加入后,它将立即成为主力战机,预计从2028年开始分批交付,到2030年全部交付完成。
这笔交易不仅仅是购买战机,还包括技术转让的协议,印度计划在班加罗尔本地组装一部分飞机部件,从而减少对外国产品的依赖。阵风-M是一款中型舰载战斗机,空重大约10吨,最大起飞重量接近22吨,搭载斯奈克玛M88发动机,推力达到7.5吨,推重比为0.9,机动性表现非常灵活。它配备的RBE2-AA有源相控阵雷达,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,能够同时跟踪多个目标,还搭载了SPECTRA电子战系统,能有效干扰敌方雷达。阵风-M使用的流星空空导弹射程可达150公里,采用冲压发动机,末端速度为4马赫。印度海军官员表示,阵风-M在印度洋上执行反舰、制空等任务时表现出色,极大增强了海军的海上投射能力。
展开剩余75%然而,这一采购决策的背景并不简单。2024年,印度海军对米格-29K进行了评估,结果发现其平均无故障时间已经降到了200小时以下,甚至在一次演习中发生了飞机失速,差点酿成严重事故。这促使印度加速寻找替代机型。法国的阵风-M提案一出,印度立即展开了谈判,谈判过程中印度坚决要求50%的本地化生产比例,最终法国作出了让步。协议签订当天,印度安全委员会批准了6300亿卢比的预算,资金从印度储备银行划拨。法国工厂也随即开始生产阵风-M,计划在2025年交付25架空军版阵风,而海军版阵风也在同步推进。印度空军目前已经有36架陆基阵风,这些飞机的零部件可以共享,后勤也能更加省心。海军飞行员也开始调整训练,首批飞行员于2025年6月前往法国土伦学习飞行技术,包括仪表飞行和着舰操作。
尽管花费了75亿美元,这笔交易并不便宜,每架飞机的单价接近3亿美元,甚至比俄罗斯的苏-57还要昂贵。印度媒体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,认为阵风-M将使印度在印太地区站稳脚跟,特别是在与周边海军的舰载机竞争中占据优势。然而,从实际情况来看,印度海军只有两艘航母,阵风-M服役后,舰载机机群规模也将仅有40架左右,这样的规模足够覆盖印度洋,但若要进行远海作战,仍然面临一定挑战。
此次采购合同中还包括了米卡近距导弹和斯卡普巡航导弹。在进行挂载测试时,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推着弹药箱进行调整。总体来说,阵风-M的加入确实提升了印度海军的空中作战能力,但这也暴露了印度过度依赖俄制装备的问题。米格-29K退役后,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将面临新的平衡挑战。
歼十五短,俄媒直斥仿品差
印度海军官员曾公开表示,如果在海上发生冲突,他们的阵风-M能够轻松压制中国海军的歼-15。理由十分明确:阵风-M的雷达、发动机、导弹性能全面优于歼-15。歼-15所使用的多普勒雷达,扫描角度较窄且容易受到干扰;而阵风-M则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,波束可以电子转向,目标锁定速度更快。
在发动机方面,歼-15搭载的是AL-31F引擎,推力为12.5吨,但油耗较高,巡航性能差;阵风-M则使用了M88发动机,低油耗且矢量喷管使得其机动性能更强。导弹方面,阵风-M装备了流星空空导弹,射程150公里,而歼-15的霹雳-12导弹射程仅为100公里,且采用半主动制导,容易受到干扰。在起飞方式上,歼-15需要在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滑跃甲板上进行长跑,牺牲了部分燃料和弹药;而阵风-M则具备较短的滑跑距离,起飞更加轻松。
这些评论对于印度海军来说并不陌生。歼-15的设计源自1987年苏-33的原型机,中国通过逆向工程开发了歼-15,但俄罗斯并未授权其使用该技术。俄罗斯媒体对歼-15的评价也十分严厉,认为歼-15的性能仅相当于苏-33的80%。他们指出,歼-15的AL-31F发动机在海雾环境中容易腐蚀,寿命较短,而且推重比只有0.9,低于苏-33的1.0。此外,歼-15采用的鸭翼设计增加了阻力,而苏-33则使用了更加稳定的三角翼。
俄罗斯专家也曾指出,歼-15的设计虽然适合海军重型机,但存在许多细节问题,这使得其实际表现不尽如人意。2012年,俄罗斯媒体就公开批评歼-15的仿制技术落后,认为中国在现代化方面存在困难。即使如此,俄罗斯并未完全否定歼-15的使用价值,毕竟它已经服役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。
而在中国方面,虽然俄罗斯对歼-15的评价较低,但中国并未停止推进舰载机的技术进步。歼-15T作为第三代舰载机已经停产,而更先进的歼-15T弹射型和歼-35隐身舰载机已经投入使用,显示出中国在舰载机领域的技术突破。尽管俄罗斯一直不看好歼-15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中国在舰载机的研发上已经走到了全球前列,尤其是在电磁弹射和隐身技术的整合上,远远领先于俄罗斯的舰载机发展。
福建舰兴,新机迭代超前路
中国海军的步伐同样不容忽视。歼-15作为第三代舰载机,早在2024年就停产了,现在主力已经转向第四代半的歼-15T弹射型。2025年9月22日,在黄海海域,歼-15T与歼-35和KJ-600预警机完成了首次电磁弹射起飞和着舰。
福建舰作为中国最新的一艘航母,于2024年5月1日完成了首航,排水量达到8万吨,配备了电磁弹射系统。经过一年多的海试,福建舰在2025年9月顺利通过了关键测试。歼-15T换装了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,探测距离达到220公里,比阵风-M的RBE2雷达多了20公里;搭载了国产WS-10B发动机,推力提升了20%,并且矢量喷管使得机动性更强。机体也经过加固,起落架得到了强化,能够在满油满弹的情况下起飞,作战半径达到1200公里。
此外,歼-35作为中国的第五代隐身舰载机,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,预计到2025年11月证券配资的条件,第一批6架将加入福建舰编队。歼-35的隐身设计使其在雷达上几乎无法被探
发布于:天津市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